- · 《语言研究》栏目设置[09/30]
- · 《语言研究》数据库收录[09/30]
- · 《语言研究》投稿方式[09/30]
- · 《语言研究》征稿要求[09/30]
- · 《语言研究》刊物宗旨[09/30]
推动音韵学研究迈向新阶段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读九经从考文开始,考文从识音开始。”音韵学是国学的基础,是汉语言史、方言、释经、语文学、古典文学、古史、古籍整理等。传统学科的学术基础也是一门冷门”没有学过”,
“读九经从考文开始,考文从识音开始。”音韵学是国学的基础,是汉语言史、方言、释经、语文学、古典文学、古史、古籍整理等。传统学科的学术基础也是一门冷门”没有学过”,需要拯救。近年来,学界传承热情,探索跨学科合作,推动音韵学研究迈上新台阶,使汉语音韵学焕然一新。 8月21-22日,“第21届汉语音韵学研讨会暨第16届国际汉语音韵学研讨会”在成都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就汉语音韵学的跨学科研究展开讨论。
中国音韵学历史悠久,学者众多,学术传统优良。本次会议可谓是“人才荟萃,人才荟萃”。会上,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93岁教授赵振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93岁教授向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郭希亮91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84岁陕西师范大学高等人文社会科学院特聘教授陆国耀分享新研究新思维,寄予厚望为音韵学的新发展。与此同时,学术鼎盛时期的骨干不断涌现,涌现出一批青年学者。有学者表示,要响应国家号召,将学术研究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促进汉语音韵学的繁荣发展。
赵振铎是蜀中音韵大师赵少先的孙子。他主张音韵学是对口耳的研究。学习音韵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区别异同,结合方言,了解古今语音的对应关系。这样,音韵学上的难点就必须一一克服。赵振铎的学业一直延续至今,他的《纪云书政》现已进入收尾阶段。在此之前,他的《集韵学派版》获得2013年第十五届王力语言学奖一等奖。
“老一辈音韵学学者的研究精神和研究成果难能可贵,值得尊重和学习。”向希表示,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音韵学界的同仁必将为中国的文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新时代。他主张中国历史的研究应与音韵学相结合。
郭锡良认为,从事学术研究,必须汲取古今;从事文学语言研究,包括现代语言研究,必须通过小学,必须了解音韵学。他通过介绍自己学习音韵学的过程,启发青年学者安静学习,专心学术研究。会上,他介绍了自己的音韵研究成果《中国古代语音学草案》。
在陆国尧看来,音韵学者的座右铭应该是《易经》中音韵学者的座右铭。他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面向未来,音韵学家宏伟的学术目标是“两件事”:一是“为圣而学”,二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的创始人王力、周祖默、闫雪如,就是当今学者的典范。我们应该继承他们的衣钵,努力发扬音韵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学术传统。
与会学者从多角度阐释音韵学的跨学科研究。讨论内容包括老一辈音韵学家的学术思想、音韵本体研究、音韵学以及汉语方言、音系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
“讨论旧学,深化新知识。”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启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进入21世纪,学术发展更加先进,得益于大数据。学术研究生态带来的变化。 “数字人文”已成为学术界的普遍共识,为传统人文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引发研究路径、研究模式和学术方法的重大变革,改变人文科学的获取、标签和分类。知识、比较、抽样、解释和表达。丰富的数字资源开辟了学术视野,带来了学术研究方法的重构和研究范式的进步。人文社会科学包括许多熟悉并利用数字技术和资源处理文献、产生人文知识的音系研究人员,极大地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客观性和可验证性。
卢国耀倡导“史考考”,即充分掌握史料,运用考证方法研究语言史和语言学,引起了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他认为,学术写作不仅需要拥有足够可靠的材料来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还需要思想、理论和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黄仁轩教授认为,音韵学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其材料体系包括核心文献、基础文献和关系文献三部分。 《经典诗文》??是音韵学的核心文献。儒、佛、道的音韵是基本音韵文献,字书、韵书等典籍中的注音材料是音韵相关文献。他建议推进汉语语音学科建设。
有学者认为,音韵学研究不仅要重视文本、音韵、释经的密切支持和密切支持,还要充分结合方言、语音、词汇、语法。 ,还要重视和利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多角度、跨学科的研究。这应该成为未来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文章来源:《语言研究》 网址: http://www.yyyjzzs.cn/zonghexinwen/2021/0904/1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