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语言研究》栏目设置[09/30]
- · 《语言研究》数据库收录[09/30]
- · 《语言研究》投稿方式[09/30]
- · 《语言研究》征稿要求[09/30]
- · 《语言研究》刊物宗旨[09/30]
礼赞大师 | 吴文祺:播下“语言研究必须中国化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国学基础和革命信念】 吴文祺出生于1901年,是浙江海宁县袁花镇人。他原来随父朱起凤姓朱,字问奇,曾用笔名甚多,包括文、立生、寒风、朱凤起、吴敬铭、吴齐仁、陈宗英、王
【国学基础和革命信念】
吴文祺出生于1901年,是浙江海宁县袁花镇人。他原来随父朱起凤姓朱,字问奇,曾用笔名甚多,包括文、立生、寒风、朱凤起、吴敬铭、吴齐仁、陈宗英、王微明、司马东等。
吴文祺一岁多时,母亲吴彩霞不幸去世,他由新仓镇的外曾祖吴浚宣领养为嗣曾孙,改姓吴。吴浚宣是清代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外曾祖的蒙学教养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基础。到九岁,吴文祺来到硖石镇,在父亲朱起凤任教的米业学堂读书。朱起凤颇有济世情怀,早年加入同盟会并参加过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且家中有《民报》《浙江潮》等进步刊物。吴文祺常背着父亲翻阅,开阔了视野,也塑造了更开放和进步的认知体系。小学毕业后,吴文祺进入海宁师范讲习所学习,学制一年,学习了国文、数学、地理、心理学等课程。1916年毕业时,其父正在编纂《辞通》,吴文祺一边在硖石米业学堂担任教员,一边在父亲指导下参与《辞通》编纂,协助搜集材料、整理卡片,由此打下音韵、训诂和古典文学等方面的扎实基础。
1924年,吴文祺离开海宁前往杭州谋生,任职于一家保险公司,兼任浙江书局编辑。当时的中共地下党组织注意到了这位正直进步的年轻人,吴文祺很快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在杭州先后担任中国共产党浙江地区共青团经济口和宣传口的负责人。
1926年1月,吴文祺来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任国文函授部编辑兼教员。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设在上海,吴文祺以出版工作为掩护,秘密从事党中央交通员的工作,并通过沈雁冰,介绍来沪的各地党员与有关同志联系工作。不久,吴文祺因交际太多而引人注意,被商务印书馆解聘。恰逢恽代英要为武汉中央军政学校物色政治教官,经沈雁冰的介绍,吴文祺前往任职,并协助恽代英开展党务工作。在此过程中,吴文祺深深服膺于恽代英严于律己、艰苦朴素的共产党人风范,坚定了自身的革命信念。1928年,吴文祺为商务印书馆选注《资治通鉴》时,使用笔名“吴敬铭”,意在要“敬重地铭记党对自己的教育”。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武汉是当时国民政府所在地,而共产党员也有较大活动余地。吴文祺利用教官身份到各兵种大队轮流讲授《社会发展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等内容,并宣传马列主义。武汉革命气氛浓烈,但缺少一份文艺副刊。应沈雁冰之约,吴文祺与郭绍虞、傅东华、宋云彬、陶希圣、孙伏园等十人组成“上游社”,创办《上游》周刊,作为武汉《中央日报》的一种文艺副刊。《上游》对当时麻痹斗争意志的文学加以抨击,力争在文化阵地鼓舞革命青年的斗志。沈雁冰晚年时有条幅赠与吴文祺,回顾这段并肩奋斗的岁月:“眼前非复旧吴郎,岁月艰难两鬓霜。尚忆两湖风月否?人间无奈是沧桑。”(“两湖”指当时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所在地两湖书院)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遵照恽代英的安排,吴文祺和沈雁冰一同回到上海。由于当时党的地下组织被破坏,原待联系的线索中断,且恽代英在1931年遇难,吴文祺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当时,周佛海从武汉逃到上海后,写了一本名为《逃出了赤都武汉》的小册子,作为递予蒋介石的“投名状”,其中一一点出了在分校担任政治教官的人名。为免遭迫害,吴文祺改名“朱凤起”。1928年,吴文祺担任商务印书馆馆外编辑。1929至1932年间,他又先后在厦门集美高级中学及高级师范、上海浦东中学、浙江温州第十中学等任教。在中学课堂里,吴文祺开设“国语文法指要”等专题课,结合学生作文讲解语法,深入浅出,很受欢迎。
1932年夏,吴文祺赴北平,先后在燕京大学、中国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任教,同时坚持宣传马列主义,开展革命活动。在此期间,继续进行中国文学和语言文字的系统研究,编注出版了《侯方域文》《曾巩文》《资治通鉴选注》(与宋云彬合作),著有《论文字的繁简》《考证与文艺》等学术论文。
1935年8月,吴文祺回到上海,任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讲授“基本国文”“语言文字学概论”“中国新文学史”等课程。执教之余,他继续致力于新文学的研究,参加左联活动,并赞助岀版鲁迅为瞿秋白整理的《海上述林》,为复社主持的鲁迅全集出版委员会标校《嵇康集》《会稽郡故书杂集》等。
【在政治经济变迁中研究文学的演变】
整个1930年代,吴文祺最大的学术兴趣和最显著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学史领域。这一时期,许多大学开设文学史课程,因授课需要,各大学教员尝试编写各种文学史,文学史写作的热潮由此兴起,尤其是出现数种独立评说新文学的专门文学史。1936年,吴文祺多年研究成果《新文学概要》出版,这部作品偏重于对文学思潮的概述,论述“五四”前后直至三十年代的新文学,涉及五四运动与文学革命、文学革命的反响、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五卅运动在文学上的影响、新诗等几个方面内容。全书多处引述苏联早期文艺理论家弗里契的文学批评观点,是力图在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中研究新文学的开山之作。1940年起,吴文祺又连载发表长达十万字的近代文学论著《近百年来的中国文艺思潮》。这两种著作都是当时新文学的重要著作,得到广泛认可,因此,吴文祺堪称我国新文学史研究的奠基者之一。
文章来源:《语言研究》 网址: http://www.yyyjzzs.cn/zonghexinwen/2021/0827/1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