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元江:守住多民族语言文化的宝库

来源:语言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来源:玉溪网 依腊(左一)和白碧波(右一)在核对歌词 核心阅读 “语言是族群代代相传的‘身份证',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少数民族语言更是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如果语

来源:玉溪网

依腊(左一)和白碧波(右一)在核对歌词

核心阅读

“语言是族群代代相传的‘身份证',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少数民族语言更是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如果语言消失了,那么文化多样性和族群也会随之消失。”近日,面对的采访,位于因远镇的元江县民族语言抢救与文化体验培训学校创办人之一许鲜明感慨道。

走进学校,走道两旁挂满了20多个少数民族歌谣、故事、谚语等的汉字注解,上方均粘贴了二维码,打开,便可欣赏少数民族语言带来的视觉、听觉盛宴。

在因远镇,依托本地丰富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一场记录、抢救、保护云南濒临消亡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开展……

□ 玉溪日报全媒体 任红兵 李瑞铭 舒勇 董艳 文/图

创办学校抢救少数民族语言

“我们现在是搓梭人,结伴上山打猎去……”4月1日,刚走进学校,搓梭人依腊用母语吟唱的《打猎歌》就传入耳中,抑扬顿挫的词句和悠扬的唱腔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这是少数民族母语发音人在有声语言采编工作坊录制音视频。”许鲜明介绍,“学校记录并典藏了木达人、阿克人、和尼人、咔卓人、搓梭人、堕塔人、撒都人、布角人等20多种云南濒危语言和人口特少族群语言的音视频资源约50TB。”

许鲜明介绍,因远镇地处玉溪、红河、普洱三州(市)交界处,哈尼族、白族等各民族在这里交往交流,各民族语言也在这里交融发展,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2014年7月,许鲜明、白碧波两位教授便开始在因远镇筹建“民族语言抢救与文化体验培训学校”。2015年从玉溪师院退休后,他们来到了这里,继续着记录、典藏、保护、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和濒危语言保护的事业。2017年4月,学校正式落地,除开展濒危语言记录典藏外,还开展技术培训、人才培养、教学体验、乡村文化振兴等服务。

许鲜明介绍,学校自落户因远镇以来,已面向全国举办了10期“民族语言记录与典藏技术培训”,来自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4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1300余人参加了培训。他们中有来自国内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博士、硕士、本科生,还有来自法国、美国、泰国、摩洛哥、西班牙等1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融合,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人口越来越少,部分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已完全失去交际功能,有的甚至走向濒危,湮灭已在‘旦夕之间',急需保护。”许鲜明表示,创办学校的初衷就是在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未彻底消亡前建立声像、纸质词典和档案,培育好语言传承人,保护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能让因远乃至云南的民族味更浓,又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数字赋能多媒体典藏濒危语言

《打猎歌》录制完并转换成相应格式后,白碧波戴着耳机,一边在纸上标记,一边向身旁的母语发音人依腊核对歌词。白碧波向介绍了他们的工作流程:第一步,少数民族发音人用母语吟唱歌谣、故事、诗句等,工作人员录音、录像后用软件分离音频和视频,测试声音是否合格,声音不合格重录,合格后再转换格式。第二步,工作人员对照原始音视频,在纸上标注序号、时长、国际音标,边听边与发音人一起标注,对内容进行汉字字译、汉字意译、英文字译、英文意译。第三步,翻译完成后,再由工作人员将标注内容和翻译文本录入电脑,进行数字化典藏,上传云端,生成二维码,供大家扫码欣赏。“我现在进行的是第二步。”白碧波说,“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差别大,有时候一个词句在汉语中无对等词,就需要转换处理,所以有时候几分钟的录音、录像要翻译好几天。”

白碧波介绍,现在采用数字化的多媒体技术,工作起来较以前方便多了:“以前录音是用磁带,翻译时需要凭自己的感觉反复倒带,有时候词句对应的时间节点定位不精准,翻译也会不准确。现在采用专业设备录音、录像,多媒体软硬件设备让声波实现了可视化,标注定位精准,增加了翻译准确性。同时,用数字化的方式也便于典藏,制作好的资源可生成二维码云端,传播范围大大拓宽。”

“利用科学技术将濒临消亡的语言文化的音频、视频、文本、照片等数字化产品进行收藏、研究、使用、展示,以实现教育、传承、观摩、再造、呈现、延伸和扩展的目的,同时服务于地方语言文化创新和国家语言文化建设,这是现代和未来让濒危语言文化重生的一个机遇。”许鲜明说,“目前典藏的濒危语言资源挂上云端,生成二维码供公众分享欣赏的只占一小部分,下一步我们将逐步把50TB的资源挂上云端,增加濒危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的‘馆藏内容'。”

文章来源:《语言研究》 网址: http://www.yyyjzzs.cn/zonghexinwen/2021/0413/839.html



上一篇:迅视财经 “语言模式”无需过多训练就能创作散
下一篇:“3岁看到老”是真的吗?父母的语言可以直接塑

语言研究投稿 | 语言研究编辑部| 语言研究版面费 | 语言研究论文发表 | 语言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语言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