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语言研究》栏目设置[09/30]
- · 《语言研究》数据库收录[09/30]
- · 《语言研究》投稿方式[09/30]
- · 《语言研究》征稿要求[09/30]
- · 《语言研究》刊物宗旨[09/30]
知道语言是什么,才能听懂市场的声音——《波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01《波斯语课》:语言成为电影的主线 最近,由瓦迪姆·佩尔曼执导的《波斯语课》正式在内地公映。 这部影片的灵感来源于一个真实的事件。后来,这个事件被德国著名编剧、导演,荣
01《波斯语课》:语言成为电影的主线
最近,由瓦迪姆·佩尔曼执导的《波斯语课》正式在内地公映。
这部影片的灵感来源于一个真实的事件。后来,这个事件被德国著名编剧、导演,荣誉金熊奖得主沃尔夫冈·科尔哈泽写成了短篇小说《语言的发明》。
《波斯语课》就是根据这篇小说改编而成。
电影《波斯语课》在内地公映
这部影片与其他二战影片相比,视角非常独特,因而揭开了同题材电影新的一页,受到了观众的好评。但因核心主创团队国籍不符合要求,遗憾落选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但仍然无法掩盖其光芒。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年轻的比利时犹太人吉尔斯,用一块三明治换了一本波斯语书,在遭遇纳粹行刑队的集体处决时,他拿着这本书,谎称自己是波斯人雷扎。而恰巧,德国军官科赫正在寻找一位波斯语老师,雷扎因此免于一死。为了生存,雷扎每天都要记住无数囚犯的名字,再据此编造出了一套假波斯语来教给科赫,并在这个过程中,与科赫结成了一种亦师亦友、亦敌亦我的特殊关系。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之后,雷扎终于逃出生天。
这部影片给苦难的二战一个另类的解读和寄托。这些假波斯语词汇,记录了2840个犹太遇难者的名字。特别是在片尾,当吉尔斯含着眼泪,一个一个背诵出那些遇难者的名字时,那种异常的沉重,令人久久难以释怀。
吉尔斯背诵出2840个遇难者的名字
在这些观影体验的背后,对于这部电影的主线——假波斯语的编造和运用,也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尽管它只属于雷扎和科赫,但那简直就是展示了一种语言的诞生。
这部电影,无疑也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语言的公开课。
02《波斯语课》:一堂语言课
《波斯语课》剧照
除了已经淡忘的幼年学话经历,我对语言的更深印象来自于英语的学习。从初中开始接触英语,直到高三上学期,我的英语就一直没有及格过。
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不愿意花费时间去记住那些无聊的单词和语法。
到了高三下学期,马上就要面临高考了。我这才意识到缺科对我意味着什么。
结果,整整半个学期,英语成了我唯一复习的科目。结果很幸运,英语达到了预期的分数。
上了大学之后,又一件事让我对语言有了新的感受。
当时宿友中有三个浙江同学,分别是丽水、义乌和衢州,三个地方相距并不远。但是,当他们的老乡聚在一起说家乡话时,彼此却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而且,都是那种打死我也很难理解的方言。
当时的感受是:
语言真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最不可思议的东西。
而《波斯语课》,在叙事之外,又给我上了一堂语言课。
乌克兰裔导演瓦迪姆·佩尔曼
为了这堂语言课,导演佩尔曼也着实没少下功夫。
为了创造影片中的假波斯语,他和一名莫斯科大学的语言学教授,专门开发了一套语法和600个单词的词典,而且让这些假波斯语的语音听起来也像似中东语系,而且还有语法、前缀和后缀,词根也是根据犹太遇难者的名字拆解出来的。
佩尔曼对“假波斯语”的真实感极为看重。
“我希望它听起来有东方韵味,语法上一定要正确,这一点至关重要。”
在《波斯语课》当中,主角雷扎把导演科尔曼“造词”的过程又演绎了一遍。他将集中营里犹太人的姓氏与名字拆开,把这些姓氏与名字变成了“肉”“汤勺”“悲伤”“愤怒”等单词的读音。
他用德语把这些单词标注后,教给科赫。
雷扎把犹太人的名字拆解成为假波斯语单词
而对于雷扎,更为重要的是,他把这些由姓氏拆解出的抽象词汇,与这些犹太人的具体形象和特征对应起来,保证了他能够完整地记忆这些词汇。
而他的这套做法,在客观上,也实现了语言学中所说的语义构成。它让抽象的文字与具体的事物一一对应了起来。
在影片当中,从所谓的假波斯语的角度,有两个片段也挺令人震撼的。
一个是雷扎与科赫用“假波斯语”进行对话。
当时,两个人用假波斯语进行了简短的对话。作为观众,看着这些编造的单词变成了两个人交流的工具,确实感到有些不可思议,还有一些小激动。
文章来源:《语言研究》 网址: http://www.yyyjzzs.cn/zonghexinwen/2021/0326/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