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语言研究》栏目设置[09/30]
- · 《语言研究》数据库收录[09/30]
- · 《语言研究》投稿方式[09/30]
- · 《语言研究》征稿要求[09/30]
- · 《语言研究》刊物宗旨[09/30]
积极心态有助延缓语言衰退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70~74岁是语言流利表述能力下降的重要转折点—— 积极心态有助延缓语言衰退 作者:刘楚群(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语言既是人类生存的工具,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还能标识人群的某些
70~74岁是语言流利表述能力下降的重要转折点——
积极心态有助延缓语言衰退
作者:刘楚群(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语言既是人类生存的工具,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还能标识人群的某些特征。老年人语言具有某些外显特征,俗话“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说的就是这种现象。此外,语言流利性下降也是老年人语言的重要表现。笔者研究发现,70~74岁是语言流利表述能力下降的重要转折点,但积极心态和健康生活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老年人语言流利表述能力下降的速度。
口语表达具有即时性、临场性特点,往往不像书面语表达那样流畅,而是伴有大量非流利现象。老年人口语表达中比较常见的非流利现象有六种类型:
第一,无语用价值的冗余性重复,如“关系又又又搞得不好”。第二,填充在话语中没有明显信息内容的填塞语,如“那时候这个这个这个发的电报……”第三,句法结构成分缺损,如“你在这边等那个红()等那个等绿灯”。第四,所说与所想不一致的口误,如“我丈夫很怕他哥哥,每次见到他哥哥就像猫见到老鼠一样”。第五,本应出现在句法结构后边的成分先说出来,形成后语抢先,如“我是一个孤儿,父亲,我几个月父亲就牺牲了”。第六,本来很熟悉的词或名称一时想不起来的张口忘词(即舌尖现象),如“那个刘刘刘什么最有学问的,经常来,刘什么,刘世南,刘世南”。
这些现象是口语表达中的累赘,基本没有有效语用价值。而且很多情况下,说话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现象,往往是主观控制不了的。
重复、缺损、抢先频次图
口语非流利现象并非老年人所特有,年轻人也有,但老年人往往出现频率更高。我们以实验方法进行调查,考察对象全部为江西师范大学退休教授、副教授,健康状况都较好,没有明显语言交际障碍。受访者年龄从65岁到90岁,以5岁为一个年龄段分成5组,还设置了一个35~45岁的中年大学教师组作为参照,每一个年龄组包含10位调查对象,全部为男性。通过以相同话题对研究对象面对面访谈,我们获取了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自然口语材料40余万字,统计不同年龄段老人出现冗余性重复、话语缺损、后语抢先的频次,统计填塞语、口误、张口忘词的频率,据此判断衰老程度对非流利产出的影响。
口语非流利现象的出现频次、频率与语言流利表述能力密切相关,非流利现象越多,其语言流利表述能力就越低。从统计数据得出如下基本规律:
第一,随着个体年岁增加,口语非流利现象的频次、频率都越来越高,口语流利表述能力在缓慢下降;第二,65~69岁的老年人语言流利表述能力并没有明显下降;第三,70~74岁相比65~69岁的老年人,其非流利现象的频次和频率提升非常明显,可能是老年人语言流利表述能力下降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国外学者阚泊尔(Kemper)等人研究也发现,老年人到了70岁以后,其语法的复杂性和命题内容方面存在明显老化衰退现象。
填塞、口误、忘词频率图
老年人口语流利表述能力下降,既是生理机能老化的结果,也与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70~74岁这个年龄段是老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除生理原因之外,还有很重要的心理原因。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调查对象在70岁之前并不服老,部分人也还在延续退休前的很多工作。进入70岁以后,大多数人都明显感觉到了身体机能的下降,导致心态也发生一些变化,生活的激情慢慢消退,开始变得“倚老”。
根据生活特征和心理状态,我们把老年人分成好动型和好静型、平和型和焦躁型。好动型老人都有兴趣爱好,比如跳舞、打拳、旅游等;好静型老人一般没有明显的户外兴趣爱好,大多数时间是看电视。平和型老人对生活比较满意,对人对事不那么激动和愤慨;焦躁型老人对社会、对他人有较强的不满和排斥心理,对生活抱怨比较多。调查显示,好动型、平和型老人相对好静型、焦躁型老人来说,其口语非流利现象的频次、频率会偏低。
由此可见,生活态度和习惯对老年人的语言流利表述能力会有一定影响。生理的衰老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但心理状态是可以调控的。愿老年朋友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老龄化和老年生活,活出精彩的夕阳晚景。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1日?05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文章来源:《语言研究》 网址: http://www.yyyjzzs.cn/zonghexinwen/2021/0321/770.html
上一篇:让爱能大声说出来——钱厚心语言|言语障碍康
下一篇:语言文字类考研院校汇总(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