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语言研究》投稿方式[09/30]
- · 《语言研究》数据库收录[09/30]
- · 《语言研究》栏目设置[09/30]
- · 《语言研究》刊物宗旨[09/30]
- · 《语言研究》征稿要求[09/30]
用农民的语言写农民的歌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第八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③】 宋小明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宋扬是抗日文艺宣传骨干,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歌曲》编辑部等单位工作,母亲在中国剧协工作
【第八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③】
宋小明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宋扬是抗日文艺宣传骨干,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歌曲》编辑部等单位工作,母亲在中国剧协工作。写歌词,宋小明算是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不过,相比父亲在二十多岁就根据苗族民间芦笙音调与歌词改编创作出流传至今的儿歌《读书郎》(又名《小儿郎》),宋小明则显得大器晚成。
1991年,宋小明作词的歌曲《功夫令》借着北京首次申奥的东风面世,反应不温不火。6年后,这首歌成为屠洪刚第二张专辑的主打歌,歌名改为《中国功夫》。转年又被赵丽蓉、巩汉林编入小品,搬上央视春晚舞台,一时火遍大江南北。至今《中国功夫》还是全国中老年人公园晨练的保留歌曲。“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就是出自这首歌的流行语。一曲成名,宋小明已经46岁。在这首成名作里,已显露出宋小明歌词一以贯之的特色。
以练家子的行话来写功夫——“手是两扇门,脚下一条根”“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语言通俗,是那个味儿,大家就爱听。“歌词要解决语言问题,要反映老百姓的心声,要朗朗上口。”宋小明说,写工人的歌,就要用工人的语言;写农民的歌,就要用农民的语言。“实干才能出成就,谁也别吹牛”,这是宋小明去年作词的歌曲《时代号子》里的点睛之笔。他用工人朴实的语言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说透了。在《起大梁》里,鲜活的农民语言随处可见。“起大梁那个起大梁,脱了贫咱就盖新房”“粗黑的手,雪白的墙,汗珠子砸在了脚面上”……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反映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歌曲不少。如何把这样的歌写出彩,宋小明的法宝是“以小见大”。
《起大梁》这首歌宋小明其实在二十年前就写好了,写完就束之高阁。宋小明有个习惯,每当需要创作新歌而一时没有灵感,就会把之前写好的作品翻出来,看看是否有合用的。
钱袋子鼓了之后,农民首先要做的往往是盖房子。今年去基层采风,宋小明发现,农民重视“安其居”的观念依然没有改变。他就翻出了二十年前写的《起大梁》,稍作修改。
写农民盖房子并不稀罕。盖房子有很多道工序,宋小明选择了其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步骤——起大梁。对于砖木房来说,大梁至关重要。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上梁即是大梁。起大梁往往要择吉日吉时。大梁起来之后,农民的感慨也就来了——“思一思来想一想,政策好咱就光景强”,毫无矫饰。由小家联想到国家——“咱国家就像一座大楼房”,毫不牵强。最后自然而然升华到“心里头踏实是有方向,起大梁那个中国强!”
“歌词切入的角度要不厌其小,从小角度联系到大主题,这样的视角最容易让人接受,这样的歌词也最容易被传唱。”宋小明说。
(本报记者 郭超)
【来源:光明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p>
文章来源:《语言研究》 网址: http://www.yyyjzzs.cn/zonghexinwen/2020/1010/346.html